今年夏初去新疆玩,第一次用无人机拍了视频。最初是看到北疆公路旅行,超多震撼航拍,感觉拍得很好,想要东施效颦一波。最终产出了下面这个视频(估计B站转码了,画面比较糊)。整个过程下来,更能体会视频创作的不易。

拍摄器材

我本身无意于在航拍或是影视创作方面花太多的时间,因此器材很简单——单只大疆 Mavic mini 小飞机(如果手机不算的话……)。我们六月底启程,四五月开始选择器材。当中考虑过大疆 Mavic Air 2 ,最后还是因为预算和专业性方面的问题没选择。

Mavic mini 最高支持 2.7K 30 帧视频拍摄,但我基本上都用来拍摄 1080p 60 帧的视频。因为我觉得 2.7K 的画质并没有特别高,而有时候可能我会希望把视频做成慢动作。然而,最后的成品基本上没有慢动作镜头,似乎慢动作只有拍摄人物比较好用。以后倾向于使用更高的分辨率。

Mavic mini 非常轻,249g(无需登记),比很多手机都要轻,缺点是动力系统较弱。这导致抗风性差,新疆很多景区的海拔都在两三千米,加之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基本上飞出去只要有一点风,系统就会报警「遭遇强风」,理论上这时候就有炸机的风险了。司机师傅的 Mavic Air 2 从来没报过警,虽然电池消耗速度飞快。

高原温度低,加上动力系统和抗风性的短板,Mavic mini 真的不适合在高原地区飞行。我们已经尽量稳妥飞行,但还是遇到几次危险的情况。

  • 第一次是在喀纳斯。当时是小雨,小雨打在飞机上也算是负载模式。返航的时候「前进」杆推大点,飞机的高度就往下掉。幸好发现及时,飞机高度也还可以,勉勉强强成功返航。
  • 第二次是在那拉提。基本上没有雨,但是温度很低。现在想来是电池性能比较差,加之桨叶老化,飞出去一会系统就提示「动力满载」,返航的时候直接炸机了。好在炸机距离不远,只有一百米,景区工作人员也比较好说话,帮忙到封闭的草原里把飞机找了回来。
  • 第三次是在独库公路。温度自然是低的,桨叶老化没有及时更换,遇风之后飞机动力不足无法飞行,只能迫降。高度降低后可能电池性能略微恢复,勉强飞到了比较方便捡的地方迫降。也第一次体验了因为电池耗尽,系统「强制降落」。当时摄像一直开着,如果关闭了摄像省点电,冷静操控应该能勉强飞回来。

总结下来就是,遵守安全手册操作,认真看系统的提示,否则很可能就是炸机。遇到风险也别慌,能勉强飞回来就飞回来,有危险就选择安全的地方迫降。如果感觉能飞回来,也要注意选择飞行路径,随时准备迫降去捡飞机……

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影视飓风这样比较专业的视频制作者,他们制作的无人机「测评」(miniAir 2)兼具娱乐和专业性。视频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即使是不相关主题的视频我也愿意看一下。乃至现在再看一次,我觉得也丝毫不觉得枯燥。我想这就是作者向他的作品投入了心力,作品是有灵魂的作品。

旅拍途中

虽然大疆把飞机的易用性已经做得很强,但控制飞机拍出想要的镜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运镜方面通过看一些视频理解了「前景」「后景」的概念,也能用飞行去营造前后景的变换。一个最简单的变换就是,飞行越过山坡,看山坡后的广阔视野。这里的山坡可以是任何密集型的障碍物,或者离镜头较近能暂时遮住后景的物体(或者人)。

往前后方飞行能进行简单的前景后景变换,左右横飞就是普通的视野延续。这一点不是很好运用,虽然画面的信息量够,但可能会缺乏一些引导观众视线注意力的东西。这就需要多种操控结合。

复杂操控的结合可以营造出类似螺旋的镜头——在视野扩大或移动时,确保「兴趣」物体在画面中心或者黄金点。这往往需要控制飞机在高度和前后左右都有变换,乃至镜头的转向。这些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难。这就像开车时路口转弯,同样是转弯,怎么转得平稳顺滑是一个难题。我个人在机头转向和镜头移动时的无法平稳过渡,经常会「飞头」(不清楚应该如何准确地描述这个情况)。这一点在视频里多个镜头也有充分的体现。

操控方面应该还是缺乏专门的训练,不能平滑地控制镜头转向。当初的练习过于在意画面构成,实际上应该更注重画面在飞机移动过程中的平滑过渡,起码要减少「突然转向」这种镜头的出现。当然,也不太确定是不是遥控器握持方法有问题,或者是对于飞行系统的设置不合理。

另一个问题是缺乏对景点的镜头设计。这一方面是由于整体行程比较匆忙,没有时间在单个景点上花太多时间;另一方面是由于不是自驾,对整体行程把控的程度不够,缺乏人和景联动的镜头。这带来的后果就是镜头元素比较单一。当然,其他原因还有天气不太好,拍不出好的效果或者压根不能飞。再有就是有的场景有点依赖司机师傅的 Mavic Air 2,但最后没拿到原片,无法加到剪辑中。这些都是以后要注意的问题。

好在景色是有特色,最后在独库公路因为天气还不错补救了一些。

视频剪辑

现在值得庆幸的是,之前已经试过一次视频剪辑。

之前的那次视频剪辑给我的直接体会是,飞机每次起飞拍摄的素材,到最后成片可能只是一个三五秒的镜头。之前看到一句话「十分钟起飞降落,十分钟找景,十分钟拍摄」。对我而言,可能不存在「十分钟找景」这一环节,因为我基本上还停留在拍摄眼睛能看到的景色的状态。好在还是形成了一秒钟剪辑镜头对应一分钟乃至十分钟素材这个概念。可惜拍摄过程中没有时刻深入理解,导致素材质量不高。

在这之前,一个先验知识是,音乐和视频要「同步」。视频内容一定要和音乐关联起来,镜头随着节拍切换,场景也要与氛围关联。这个概念容易理解,但具体操作则是另外一番体验。

虽然我们拍摄得不多,但十天下来还是积累了 50GB 的视频素材。针对这些素材我们做了几步工作:

  1. 初筛:把明显不适用的原始素材删除。这一步需要将 50GB 的视频浏览一遍,花了一个周末才完成。
  2. 粗剪:将留下的素材剪成几秒钟的镜头。有的原始素材可以独自成为一个镜头,有的素材则可以拆分成多个镜头——我在拍摄过程中经常长时间保持摄像模式打开。这步完成后我们得到了大约 100 个镜头,每个镜头 5 - 20 秒不等(大部分加过速),大约有 2GB 镜头资源。这花了一个半周末,其中过程非常痛苦。
  3. 配乐:选取合适的音乐。基本上我们需要的成片是一到两分钟,结合旅拍的主题,和轻量级制作的原则,我们直接用了 DJI Fly 应用的一个内置曲目,将其裁出了近两分钟的音乐片段。
  4. 试剪:通过剪辑形成成片的概念。因为缺乏经验,虽然得到了约 100 个镜头和配乐,但是我们很难有效地将它们组合起来。通过一组剪辑,我们明白了最后需要什么样的成片。(零乐理描述,见谅)配乐是包含三个篇章,每个篇章四个小节,每个小节需要 4 - 6 个镜头。那么总共需要大约 80 个镜头,这和我们手上的 100 个镜头差不多可以对得上。而我们准备每个小节换一个主题,那么应该需要 12 个左右的主题。试剪和形成这个概念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5. 分类:根据试剪得到的结论,我们勉强分出了 12 个主题。实际上我们的素材只能分出八九个主题,但是重新找音乐或者编辑音乐也比较麻烦。在 12 个主题中穿插人物,可以形成一个比较简单的叙事,由人物引导的风景切换。不过由于拍摄缺乏经验,因此略显一般。分类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因为要来回看不同的镜头,花了将近一天时间。
  6. 剪辑:最后就是将镜头穿插到音乐节拍中,随着节拍切换镜头。大部分镜头都只有一秒钟,快速切换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画面元素单一的弊端。这部分剪辑其实没有花太多时间,一天就完成了。

以上就是整个剪辑的过程,其中「试剪」是个很关键的节点,这让我们对整个成片的结果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后面的操作就是按部就班地执行。

成片的缺点也很明显:

  • 素材比较单一。有几个镜头属于重复利用,这主要是拍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飞机控制不好。镜头偏向、运动感不够,拍摄技巧还是大问题。
  • 有的画面比较糊。这一方面是原片分辨率不高,但更主要的是剪映的「倒放」功能奇差,倒放过的画面基本上就是「史前画质」。当然,最后 B 站呈现的时候应该是二次压制了,因此观感进一步降低。

以上就是整个旅拍和剪辑的体验,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在不花费太多时间的前提下。